社区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社区

铁幕两侧的反思:为什么他们都放弃了重型坦克?

来源:装甲战争2017-06-04

  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将世界上最主要的军事力量划分为两大阵营。对抗由昔日血流成河的鏖战变为铁幕两侧的对峙,热战也从本国军队的直接短兵相接转化成小打小闹不断的代理人战争。那么,作为现代地面战场最重要的兵器之一,坦克,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铁幕两侧紧张对峙的M48与T55,双方相距不足100米

  细数重型坦克的活跃年代,其实也就是从二战初期开始。从叱咤风云、让盟军闻风丧胆的“虎”式,到重炮摧枯拉朽的IS-2,或是姗姗来迟、战后就被重定义为中型坦克的M26潘兴,反映的都是制造国对坦克这种兵器的用途与调度思路。在往期文章《末代重坦三杰——M103、征服者与T-10》中,我们就曾经以半玩笑的口吻浅谈过重型坦克的局限性,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作更深入的探讨。

  何为重型坦克?重,则意味着其吨位绝对不轻,但究竟为什么重?炮大?装甲厚?在二战及其后的十年间,重型坦克即意味着重甲巨炮,其意义就在于强大的火力与优秀的防护,然而要实现这两点,真的需要这么重吗?

  二战期间,提升火力的最直接、最粗暴的方式就是提升火炮的口径或者管身长度。前有粗犷的KV-2和IS-2,后有71倍径的虎王与55倍径的17磅炮的丘吉尔黑亲王。另一方面,防护性能,也主要是以直接加厚装甲厚度为主。简单粗暴地加厚装甲,也使得坦克的吨位直线上升,但其防护性能却未必有等价的增加。

英国博文顿博物馆里唯一一辆现存的丘吉尔黑亲王,已被修复至可开动状态。

  除了最尖锐的火力和防护因素,另一个导致重型坦克之所以“重”的原因也是许多设计的不合理,德国人偏爱的传动装置下置设计,变相增加了坦克的高度,极大地浪费了吨位;英国人按照一战思想设计的丘吉尔坦克,其车体布置极其不科学,原先准备安装于车体两侧的副炮取消后,车内空间仍然捉襟见肘,且在发动机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一再加厚装甲,致其机动性极其恶劣。

丘吉尔Mk.I,可见其车首的QF3英寸榴弹炮,车体侧面的2磅炮已取消但舱室仍然保留。

  然而,科技在进步,工程师们慢慢也发现了可以提升火力和防御性能的同时使得坦克不那么“重”的办法。

  除了对炮管的尺寸做手脚,炮管的加工工艺、炮弹战斗部设计、发射药能量都会很显著地影响坦克炮的威力。英国皇家兵工厂的105毫米L7线膛炮可以说是最经典的坦克炮之一,在坦克的发展史上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可以是说是英国作为坦克的发明国的最优秀作品。二战中坦克普遍没有专用的主炮,都是将牵引式火炮、防空炮甚至舰炮简单修改后装车,其设计之初也没有专门考虑到坦克上应用的细节。L7线膛炮是在20磅炮基础上设计的专用坦克炮,通过优化发射药和高效的驻退机构,保留了与更小口径的20磅炮相同的后座行程,间接避免了对更大尺寸炮塔的需求,同时在管身长度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有着更佳的穿甲深度。采用管身自紧工艺的L7线膛炮可以承受更高的膛压,允许使用能量更大的发射药,以更高的初速发射动能弹以达成更高的穿深。L7在发射后期改进型的M833型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时,可以达到490毫米的RHA穿深(1983年数据),甚至高于口径更大、炮管更长更重、采用沉重的分装式炮弹的120毫米M58/L1A1(分别装在于M103和FV214征服者重型坦克上,来源于美制120毫米防空炮)。

  L7线膛炮被广泛安装在英制百夫长系列、西德豹1及其衍生车型以及美制M48/M60巴顿系列上,享誉全球,甚至跨洋过海通过意大利马可尼公司的授权到达了中国。

装备L7A2线膛炮的百夫长Mk.VII

  英国人在炮上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铁幕另一侧的苏联人则在装甲防护上取得了突破。设计起源于二战中T-34令人瞩目的小被弹面积和大倾角装甲设计,这使得坦克可以更容易弹开炮弹,并且在达成需要的“等效厚度”时可以使用物理厚度更薄的装甲。倾斜装甲到50年代,更演化出T-54的卵形炮塔设计,作为一个阶段性的最优解,这种圆溜溜的“光头”造型炮塔,被数十个国家不同型号的坦克搭载,并且沿用了半个多世纪,许多直到今日仍在服役。卵形炮塔通过在数学上最小化有效被弹面积的思想,非常有效地在保证防护性能的情况下降低了重量。

东德装备的T-54A,标志性的铸造卵形炮塔。

  在50年代末期,针对日益流行的HEAT弹药,苏联更在432工程上实验,并在量产型T-64A上搭载了最早的陶瓷复合装甲,复合装甲比起均质钢装甲,对HEAT战斗部金属射流的防御能力更强,但重量却轻的多。其原因就在于其不同材质的搭配和密度变化不一,能够有效衰减HEAT战斗部的熔化铜金属射流。虽然复合装甲的抗穿性能比起均质钢装甲没有明显优势甚至更差,但是其重量降低的现实意义和边际效用却远高于那一点点的抗穿能力:强的多的抗破能力、更轻的重量带来更长的燃油经济性和更好的机动性,这对坦克这种机动兵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434工程(T-64A)

  除了火力与防护这两项指标的越近,设计布局的合理化也在显著降低坦克的重量,同时发动机技术和悬挂技术的改进也在逐渐改善重型坦克为人诟病的机动性差的问题。但是除了这些原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钱。

  相对于国家机器火力全开的世界大战,多种规格不同的坦克同时生产不仅意味着后勤保障维护的繁琐,军队供应链压力的加大,同时也意味着工业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带来闲置甚至浪费。在当下以快节奏交战为主的军事冲突中,旧日以专职歼灭敌方坦克或突破严密防御阵地为主要用途的重型坦克渐渐失去了其市场,而生产没有用的坦克是显而易见的资源浪费。

  1955年的美军M103重型坦克,作为顶梁柱的门面工程,在当时单位造价高达30万美元,贴现到今天,相当于2700万美元,可以用来制造3辆多的M1A2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虽然这样的计算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是已经足够用来反映重型坦克对军队和整个国家机器来说都是华而不实、性价比极低的产品。

  所以,随着时代的浪潮,重型坦克慢慢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多功能、性能全面、性价比高的主战坦克则接过了陆地霸主的大旗。简单的说,科技进步,做到同样性能,坦克可以不需要那么重了,而且干的活可以更多种多样了,又或者是,同样重量之下,火力更强、性能更好了。消失的并不是坦克的重量,而是「重型坦克」这种定义划分,因为它已经没有太多实际意义了:同样是56吨,虎式坦克和AMX-56勒克莱尔已经是大刀和机关枪的区别了。或许我们怀念的并不是坦克的重量,而是那个铁味浓重的年代。